- 魏玄理;黄林科;刘峰;
中锰钢常用的IA和QP工艺会产生奥氏体+铁素体和奥氏体+马氏体的组织,前者屈服强度难以提升,后者塑性难以提高,导致出现力学性能瓶颈。为开发新一代中锰钢,亟需引入新的相结构,其中贝氏体相变由于其强度和塑性的较好配合逐渐引起关注。而中锰钢中锰含量较高,贝氏体相变的速率较慢,因此采用在等温前对过冷奥氏体进行冷轧处理以引入位错的方法加速贝氏体相变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预变形处理后,贝氏体组织在变形样品中比未变形样品提前24 h出现,且相变基本完成的时间为60 h,相较于未变形样品提前了12 h。实验中位错不会阻碍贝氏体生长,最终含量减少的原因是位错极大地促进了珠光体组织的形核和长大,大量珠光体消耗了晶界处的形核点,使得贝氏体最终的转变量由40%下降至18%(体积分数)。
2025年05期 v.46;No.398 439-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谭晓;翟文鑫;于巍;姜凯曦;白玉;郝海;
由于对热处理工艺存在依赖,传统铝合金普遍面临能耗高、变形大等工程挑战,这一现状促使免热处理铝合金得以快速发展。本文基于JMat Pro热力学计算,优化Al-7Si-Mg-Cu-Mn合金成分体系,揭示稀土Ce调控微观组织的热力学机制,为新型免热处理铝合金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CALPHAD计算表明,将Mg/Cu质量比控制在1.53时,可促进Q相(Al_5Cu_2Mg_8Si_6)成为主导强化相,取代Mg_2Si和Al_2Cu相,实现强度-塑性协同提升。在优化后的基体合金中添加稀土Ce可进一步强化合金性能。结合实验及偏摩尔吉布斯自由能计算,阐明了Ce微合金化的调控机制:Ce在凝固过程中降低α-Al形核势垒并抑制枝晶生长,使二次枝晶臂间距降低34.2%;在共晶阶段,Ce选择性吸附在硅相表面,促使共晶硅形貌由层片状转变为纤维状。该协同优化效应在Ce含量为0.3%(质量分数)时达到峰值,合金抗拉强度(179 MPa)和伸长率(7.4%)较未添加Ce的合金分别提升了17%和51%。
2025年05期 v.46;No.398 448-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4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孟浩;支辉辉;王维俊;罗皎;王海丰;
亚稳态奥氏体304不锈钢在核电领域应用广泛,但易发生疲劳损伤而影响服役寿命,因此通过无损检测手段评估其服役过程中的疲劳损伤至关重要。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电子背散射衍射、硬度和磁性能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304不锈钢在不同疲劳循环次数下的微观组织与维氏硬度和饱和磁化强度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随着疲劳循环次数增加,304不锈钢由奥氏体相转变为马氏体相,且马氏体相含量不断增加;而位错密度在疲劳循环0~1周内增加后基本不变。在疲劳循环0~1周内,304不锈钢的维氏硬度由马氏体含量和位错共同决定;而在后续疲劳循环中,维氏硬度增量仅与马氏体含量增加有关,此时二者呈线性关系。304不锈钢的饱和磁化强度与钢中马氏体含量相关,且二者之间也存在线性关系。
2025年05期 v.46;No.398 458-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健斌;赵可;王志军;刘小明;黄赟浩;李俊杰;王锦程;
铅冷快堆作为第Ⅳ代核反应堆的推荐堆型,具有显著的先进性。然而,耐铅铋腐蚀结构材料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表明Fe_(37)Ni_(36)Cr_(10)Al_(17)多主元合金具有良好的静态铅铋相容性。基于此,以Fe_(37)Ni_(36)Cr_(10)Al_(17)合金为对象,在含氧量为10~(-7)%(质量分数)、流速为2 m/s的550℃液态铅铋中暴露2 000 h以探究其动态腐蚀行为,为新型含Al金属材料在铅冷快堆中的应用提供研究基础。结果表明,Al对氧化层的致密性和稳定性起决定性作用。当合金表面生成富Al氧化层时,合金能够得到很好保护;当氧化层中Al含量较低或分布不均时,合金会发生明显的溶解腐蚀。溶解腐蚀主要发生在FCC相中,导致FCC相中的Ni大量流失,并析出弥散的B2相。相比于传统商用不锈钢,Fe_(37)Ni_(36)Cr_(10)Al_(17)合金的溶解腐蚀深度较浅,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
2025年05期 v.46;No.398 464-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